close


2024年的荷里活大片市場中,美國內戰》無疑是一部備受矚目的作品。這部由知名獨立製片公司A24出品,亞歷克斯·加蘭自編自導的影片,在今年三月份首次亮相西南偏南電影節後,便因其大膽的敘事手法和對美國政治現狀的刺探批判而引發熱烈討論。

 

作為一部描述未來美國發生內戰的劇情片,《美國內戰》的故事設定本身就頗具爭議。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自己標榜為世界民主自由的燈塔,是一個致力於維護和平、尊重人權的文明國度。可是在本片中,卻描述了一幅分裂對立、動蕩不安的景象,儼然成為一個被戰火吞噬的動盪地帶。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劇變?影片中並沒有太多解釋,只通過主角們的對話和所見所聞,間接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撕裂和制度的失序。

 

導演亞歷克斯·加蘭採取了一種相當大膽的敘事手法,將觀眾的視角完全限制在戰地記者團隊的層面,通過他們鏡頭下捕捉到的畫面和聲音,來還原當時的戰爭場景。這使得觀眾無法全面了解內戰的起因和雙方勢力的動機,反而更多地體會到戰爭本身給普通民眾帶來的苦難。我們看到記者們不得不時刻提高警惕,小心穿越戰火線;看到平民被無辜波及,生命垂危;看到美國一些標誌性建築物遭到摧毀炮火的襲擊……這一切,都讓人觸目驚心。

 

可以,加蘭之所以選擇這種獨特的視角,是想通過還原戰爭的殘酷面目,向觀眾傳達一種反戰、和平的訊息。不過,這種做法也引來不少爭議,有觀眾認為缺乏必要的背景鋪陳,難以產生共鳴;也有人批評該片流於表面,未能深入剖析美國社會的分裂根源。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影片中多次出現關於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討論。作為記者,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戰區採訪報導,就是為了揭露戰爭的真相,讓世人了解實情。可是在動盪局勢下,他們不僅遭遇無組識的武裝份子威脅,就連政府軍隊也對他們敬而遠之、刁難打壓。這其中自然反映了美國政府在戰爭中對於新聞自由的限制和壓制。

 

片中的一個情節印象尤為深刻:一支記者小隊在途中被截獲,武裝人員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將他們的攝影機和底片等物品一概沒收。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一些獨裁政權對新聞媒體的打壓手段。新聞自由雖是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自由,但一旦國家動盪、戰爭狀態,新聞自由似乎就難免也受到波及和侵害。

 

影片的結尾相當殘酷,女主角李·史密斯竟然被同伴開槍打死,腥紅的鮮血在鏡頭前濺灑。這無疑是對生命脆弱的一種諷刺,也令人對戰爭帶來的悲劇有了更深層的領悟。結合前文中新聞自由受到壓制的種種情節,我們或可做出這樣的解讀:在動盪混亂的局勢下,人人對抗、相互猜忌,最終釀成慘劇。言論自由的壓制,往往來自對"異己"的不信任和排斥。因此,要追求真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必須從制止內耗做起,達成社會共識。

 

無可否認,美國目前的政治局勢的確存在嚴重分裂。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雙方在很多政策問題上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巨大分歧。再加上近年來社會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引發的族裔對立、貧富懸殊加劇的階級矛盾等,美國社會的撕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假如情況一直惡化下去,內戰確實有一天可能會成為現實

 

不過,即使如此,"內戰"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和極端情況,而非必然。目前美國的各項制度,包括三權分立、聯邦與州政府權力制衡等,都還在維繫運作。只要美國人重視理性、包容和相互尊重,堅持憲政民主原則,通過和平理性的方式化解分歧,避免流血衝突,內戰就永遠不會發生。

 

因此,本片關於內戰的設定未免過於極端,缺乏說服力。相比之下,如果影片能更多地聚焦於當下美國社會分裂的根源,以及各方應如何改變立場、尋求共識以避免這種最壞情況發生,或許會更有意義。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美國內戰》在視覺風格和電影技巧方面都展現了獨到之處,值得嘉許。戰爭場景的拍攝相當出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無處可逃的絕望感。用手持式攝影機來還原混亂的戰場,塑造出一種駭人的真實感。而大量運用超緊密特寫和特寫,將那些殘酷、血腥的鏡頭無情曝光在觀眾面前,帶來強烈的心理衝擊。

 

演員的表演同樣值得一讚。克斯汀·鄧斯特出色地詮釋了李這個性格剛強、不畏生死的女記者,將她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和凡人的

 

美國內戰 免費線上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ublisher 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